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25

挣脱迷惑,归向真光

挣脱迷惑,归向真光 我们在此,一同思想一个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的话题——偶像崇拜。或许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偶像”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遥远,但我要告诉大家,偶像并非仅仅是庙宇里的神像,它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内心之中。今天,我希望借着神的话语,并结合我们华人文化的一些思考,来帮助我们辨别这些迷惑,挣脱捆绑,归向那真正的光明。 一、心中的“偶像”:无形的枷锁 我们常常以为,偶像就是那些用木头、石头雕刻而成的神像。但圣经告诉我们,偶像的本质在于它占据了我们心中本应属于神的位置。耶稣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马太福音 6:21)什么是我们最看重的?是我们日夜劳碌的金钱财富吗?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权力地位吗?是我们渴望得到的名誉赞赏吗?甚至是我们的家庭、儿女,或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才华和成就? 在我们的文化中,追求更好的生活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当这些追求超越了对神的敬畏和依赖,当我们为了抓住这些而牺牲了与神的关系,它们就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无形的枷锁,捆绑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无法真正地自由。我们为了追求短暂的满足而疲惫奔波,内心却常常感到空虚和不安。 反思: 亲爱的朋友,请静下心来想一想,在你的心中,什么东西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你是否为了追求它而忽略了那创造宇宙万物、赐予我们生命气息的真神? 二、与真神建立真实的关系:超越物质的连接 我们华人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敬拜祖先,祭拜神明,很多时候也是出于一种寻求庇佑、建立连接的愿望。但我们是否曾认真思考过,这些我们所敬拜的偶像,它们真的能回应我们的呼求吗?它们有生命、有情感、有能力真正地爱我们、引导我们吗? 圣经告诉我们,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神,祂是一位有位格、有情感的父。祂爱我们,甚至差遣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我们而来,为我们牺牲,就是要与我们建立真实、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看得见的物质上,而是建立在信靠祂的话语,回应祂的爱,与祂的心灵相交之上。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连接,带来的是真正的平安和永恒的盼望。 反思: 我们是否愿意放下对看得见的偶像的依赖,转而寻求那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深爱我们的创造主?我们是否愿意敞开心扉,与祂建立一份真实、永恒的关系? 三、真智慧与虚假的福分:认清价值的真谛 在我们的文化中,追求福分是人之常情。我们希望生意兴隆,家庭平安,身体健康。我们常常向偶像祈求这些,认为它们能赐...

死亡

 死亡:有限生命中自由选择的祝福,如同父爱 在这里,我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探讨我们常视为终点的“死亡”,并尝试理解它为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祝福,这与神对我们如同父亲般的爱息息相关。 生命的有限:凸显选择的珍贵 我们华人文化常常强调“长寿”,追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生命的有限,在传统观念中似乎总是带着一丝遗憾和无奈。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生命的有限,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才显得如此珍贵和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生命是无限的,我们是否还会如此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当下?我们会不会因为时间的无限而变得拖延、懈怠,将重要的决定一再推迟?就像取之不尽财富-通膨。 生命的有限性,如同一个清晰的框架,迫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它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促使我们去爱、去付出、去追求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物。正是这有限的生命,赋予了我们选择的份量和意义。 神爱的赋予:自由选择的礼物 在基督教信仰中,我们相信神是爱(约翰一书 4:8)。祂创造了我们,并非像操控的傀儡,而是赋予了我们自由意志——选择爱祂、顺服祂,或者选择背离祂的权利。这份自由选择的礼物,是神对我们如同父亲般的爱的体现。 一个爱孩子的父亲,不会强迫孩子爱自己,而是希望孩子发自内心地回应这份爱。同样,神也渴望我们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来爱祂、认识祂。 死亡的“祝福”:自由选择的最终印证 那么,看似与生命对立的“死亡”,又如何在自由选择的框架下成为一种“祝福”呢?  * 选择的真实性得以体现: 正是因为生命的有限,我们今生所做的选择才具有最终的意义。如果我们有无限的时间去“弥补”或“重新开始”,那么我们现在的选择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死亡的必然性,如同一个句号,为我们今生的选择画上了句点,也印证了我们选择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我们是否选择了爱神?我们是否选择了追求永恒的价值?这些选择将在我们生命的终结时显现其最终的意义。  * 脱离罪的捆绑和痛苦: 正如我们之前所探讨的,自从罪进入世界,痛苦就如影随形。死亡对于那些信靠基督的人来说,意味着脱离这个充满罪恶和痛苦的世界,进入与神同在的永恒安息(启示录 21:4)。这如同一个生病的孩子,终于脱离了病痛的折磨,回到父亲温暖的怀抱。  * 指向更美的盼望: 死亡并非终结,而是通往永恒生命的门槛。对于信徒而言,死亡是与主相聚的开始,是进入那没有...

一次性的献祭,永恒的意义

 从华人文化常识到神的救赎:一次性的献祭,永恒的意义 大家好,我是 Kai,身处在文化多元的马来西亚,我们华人社群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和信仰。在这里,我想尝试从我们熟悉的文化常识出发,探讨人类对痛苦的理解与解决,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最终连接到基督教信仰中神那一次性的献祭及其所带来的永恒意义。 一、华人文化中对痛苦的理解与化解: 在华人文化中,面对痛苦,我们有许多传统的应对方式:  * 强调和谐与平衡: 我们相信“中庸之道”,认为失衡是痛苦的根源。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甚至风水布局,来寻求身心与环境的和谐,以减轻痛苦。  * 强调忍耐与奋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相信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战胜痛苦,找到人生的价值。  * 寻求精神寄托: 许多人会敬拜祖先、神明,祈求庇佑,希望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力量,以应对生活中的苦难。供奉香火、祈求签文,都是寻求精神支持的方式。  * 强调家庭与社群: 家庭是我们重要的依靠,遇到困难时,亲友的支持能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社群的互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质和精神上的痛苦。  * “积德行善”的观念: 相信通过做好事,可以积累功德,减轻未来的苦报,甚至为后代带来福祉。这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自我救赎。 然而,尽管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缓解痛苦,找到一些生活的意义,但它们是否能彻底根除痛苦的根源,并提供一个超越生死的永恒意义呢? 二、华人文化中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华人文化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也源远流长:  * 孝道传承: 将生命的意义与家族的延续、香火的传承紧密相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体现了对生命延续的重视。  * 功名利禄: 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光宗耀祖,被视为实现个人价值,为家族争光的重要途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治理国家、造福天下的理想,将个人的生命意义融入到更宏大的社会责任中。  * 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顺应自然,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这些观念赋予了生命一定的意义,但当面对生老病死这些普遍的痛苦时,它们往往显得有些无力,无法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永恒答案。 三、基督教信仰中的解答:一次性的献祭,永恒的意义...

世界观

 基督徒的世界观:在世盼望,超越苦难,迎接永恒 大家好,我是 Kai,身处在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基督徒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在其中拥有盼望,如何在世却不属世,以及如何在痛苦中找到盼望,最终如何看待人生的终点——死亡。 一、基督徒如何看世界:被爱所创造,却被罪所影响 基督徒相信,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慈爱和全能的神所创造的(创世记 1-2 章)。祂创造了宇宙万物,赋予其秩序和美丽,并且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赋予我们理性、情感和自由意志。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基督徒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是神爱的彰显。 然而,基督徒也认识到,自从罪进入世界以来(创世记 3 章),这个世界就受到了罪的影响。这导致了自然界的失序、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各种形式的痛苦和死亡。因此,基督徒看待世界是带着一种“既美好又破碎”的视角。我们欣赏神创造的美丽,但我们也正视罪所带来的黑暗和苦难。 二、基督徒如何有盼望:扎根于神永恒的应许 基督徒的盼望不是建立在世俗的成功、财富或权力之上,而是深深扎根于神在耶稣基督里所赐下的应许。这个盼望的核心是:  * 罪得赦免,与神和好: 通过相信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所付出的代价,我们得以与圣洁的神和好,脱离罪的捆绑和审判(罗马书 5:1)。  * 圣灵的内住与引导: 相信耶稣的人会领受圣灵,圣灵住在我们里面,成为我们随时的帮助、安慰和力量的源泉(约翰福音 14:16-17)。  * 永恒生命的应许: 基督徒相信,当我们在世的生命结束时,我们将与主同在,享受那永恒的、荣耀的生命,那里没有痛苦、眼泪和死亡(约翰福音 14:2-3;启示录 21:4)。  * 新天新地的盼望: 基督徒盼望有一天,神将更新整个宇宙,创造一个没有罪恶、痛苦和死亡的新天新地,信靠祂的人将与祂一同在那里享受永远的福乐(启示录 21-22 章)。 这种盼望是超越今生的,是确定的、永恒的,因此能够支撑基督徒在世界的各种挑战中保持积极和乐观。 三、基督徒如何在世却不属世:价值观的差异与顺服 “不属世界”并非指基督徒要与社会完全隔绝,而是指我们的价值观和最终的效忠对象不同(约翰福音 17:14-16)。  * 价值观的差异: 世界常常追求物质、权力、享乐和短暂的成功,而基督徒的价值观则以神的国度和祂的旨意为中心,追求公义...

罪的降临:从多个角落侵蚀世界,以及人类在痛苦中的探索与神的救赎计划

 罪的降临:从多个角落侵蚀世界,以及人类在痛苦中的探索与神的救赎计划 大家好,我是 Kai。在之前的探讨中,我们回顾了神创造的起初美好,以及罪的侵入如何打破了这份和谐。在这里,我想更深入地探讨罪是如何从多个“角落”侵蚀这个世界,人类在面对痛苦时的探索与挣扎,以及神那最终使世界归回正道的宏大计划。 罪的多个“角落”:并非单一的入侵 罪的降临并非如同单一的病毒感染,而是从多个层面、多个“角落”开始侵蚀人类和神所创造的世界:  * 骄傲与悖逆的角落(The Corner of Pride and Rebellion): 魔鬼的诱惑,其核心在于煽动人类的骄傲——“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创世记 3:5)。这种渴望僭越神的主权,想要自己定义善恶,是罪的根源。它挑战了神作为创造者和统治者的地位,开启了人类自我中心、不顺服的开端。  * 欲望与贪婪的角落(The Corner of Lust and Greed): 当夏娃“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又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创世记 3:6),欲望和贪婪开始滋生。这不仅仅是对禁果的渴望,更是对神所禁止之物的觊觎,一种想要“更多”的冲动,即使那并非神所允许的。  * 不信与怀疑的角落(The Corner of Unbelief and Doubt): 魔鬼通过质疑神的话语:“神岂是真说…?”(创世记 3:1),在人类心中播下了不信和怀疑的种子。这种对神的不信任,动摇了人类与神之间关系的根基,为顺从魔鬼的谎言敞开了大门。  * 关系破裂的角落(The Corner of Broken Relationships): 罪的后果之一是人与神关系的破裂,亚当和夏娃躲避神。紧随其后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亚当将责任推卸给夏娃(创世记 3:12)。罪不仅使人与神隔绝,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类在痛苦中的探索:寻找解答与出路 自从罪进入世界,痛苦就如影随形。人类面对疾病、死亡、自然灾害、人际冲突等等各种形式的痛苦,从未停止过探索、想要了解、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  * 哲学与宗教的探索: 各个文化和文明都发展出自己的哲学和宗教体系,试图解释痛苦的根源、生命的意义以及超越痛苦的途径。从佛教的轮回解脱,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到各种泛灵信仰,都反映了人类对苦难的思考和...

从起初的美好,到罪的侵蚀

 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起初的美好,到罪的侵蚀 大家好,我是 Kai。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内心深处的渴望、对真正价值的追寻,以及那位高明的欺骗大师——魔鬼。在这里,我想将我们的目光转向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主题:生命的意义。而要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或许我们需要回到一切的开端,认识那位创造生命、赋予万物美好秩序的创造神。 起初的美好:神所创造的世界 在许多信仰体系中,都记载着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在我所信仰的基督教中,圣经的开篇就描绘了一个由神所创造的美好世界。祂创造了光暗、天地、海洋和陆地,祂创造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创世记 1:26-27)。若不如此叙述,当时人们何能看懂。 这个起初的世界是和谐、完美的。神看着祂所创造的一切,都称之为“好”(创世记 1:31)。人类被赋予管理这片土地的责任,与神有着亲密的关系,享受着祂所赐予的一切美好。那时,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没有死亡,一切都充满了和平与喜乐。 生命的意义:与创造者的连接 在这个起初的美好中,生命的意义是清晰的:与创造我们的神连接,享受祂的爱和同在,并按照祂的心意管理祂所创造的世界。人类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与神建立爱的关系,也可以选择背离。 罪的侵入:美好的秩序被打破 然而,正如我们之前所探讨的,那位欺骗大师——魔鬼,利用了人类的自由意志,诱惑我们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神的命令(创世记 3:1-7)。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却带来了巨大的后果——罪进入了世界。 罪的本质是与神的隔绝,是对神权柄的悖逆。它的到来,如同病毒入侵健康的身体,彻底打破了起初美好的秩序。当“真”变得“不一定真”,“假” 变得“不那么假” 时。还记得小时候听的故事,一个天使只说真话,一个魔鬼只说假话,只要问一个问题马上就能分辨真假,但现实并非如此。因此!  * 人与神的关系破裂: 亚当和夏娃因羞愧而躲避神。  * 人与人的关系紧张: 出现了猜忌、指责和冲突。  * 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 土地不再轻易出产食物,人类需要辛勤劳作才能生存。  * 死亡的阴影降临: 生命不再是永恒的,肉体的死亡成为了必然的结局。 魔鬼的影响:持续的破坏和欺骗 自从罪进入世界以来,魔鬼的影响就从未停止。它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欺骗人类,使我们远离神,活在罪的权势之下。它扭曲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认知,让我们将...

欺骗大师

 魔鬼:那位高明的欺骗大师 大家好,我是 Kai。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以及对真正价值的追寻。在这里,我想更深入地聊聊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却又真实存在的影响力——那就是被称为“魔鬼”或“撒旦”的灵性存在,以及它作为一位“欺骗大师”的狡猾手段。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魔鬼”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代表着我们内心的阴暗面。但在许多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中,包括我所信仰的基督教,魔鬼被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具有智慧和能力的灵体,它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欺骗。 欺骗的艺术:从细微处着手 魔鬼的欺骗往往不是以狰狞的面目出现,而是像一个高明的艺术家,擅长伪装和误导。它深谙人性的弱点,知道我们渴望什么,害怕什么,以及我们思维的盲点。它的欺骗往往从我们意识不到的细微之处开始,一点点地动摇我们的认知,最终将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 回想一下伊甸园的故事。魔鬼并没有直接否认上帝的话语,而是通过微妙的质疑和诱导:“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创世记 3:1)。它利用了夏娃的好奇心和对“变得像神一样”的渴望,扭曲了上帝的旨意,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堕落。 魔鬼的常见欺骗手段:  * 扭曲真理: 魔鬼不会完全说谎,它往往会掺杂一些事实,然后巧妙地扭曲关键的部分,让人信以为真。就像在真理中掺入毒药,让人难以察觉。  * 伪装光明: 圣经说,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后书 11:14)。它不会总是以邪恶的形象出现,有时甚至会伪装成带来帮助和指引的使者,让人放松警惕。  * 利用欲望: 魔鬼深知我们内心的欲望和弱点,它会利用这些来引诱我们偏离正道。无论是对物质的贪婪、对权力的渴望,还是对肉体的情欲,都可能成为它欺骗的工具。  * 制造怀疑: 魔鬼擅长在我们心中播撒怀疑的种子,让我们质疑我们所相信的、所坚持的。它会让我们怀疑良善的动机,质疑真理的可靠性,甚至质疑我们自身的价值。  * 转移焦点: 魔鬼会试图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转移开,让我们沉迷于无关紧要的琐事,或者将我们的精力消耗在无意义的争斗上。  * 情感操控: 魔鬼也善于利用我们的情感,比如恐惧、愤怒、骄傲、嫉妒等等,来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在我们的文化中: 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格外警惕魔鬼可能利用我们文化习俗...

寻找真正的价值: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寻找真正的价值: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大家好,我是 Kai。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我们常常会思考,却又可能忽略的议题: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身处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文化的土地上,我们努力工作,追求更好的生活,这几乎是每个人的共同目标。我们渴望拥有舒适的家,稳定的收入,或许还有一些成就感。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追求,真的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吗? 我们所追求的,真的能带来满足吗? 扪心自问,当我们辛勤工作换来物质上的丰裕时,那种满足感能持续多久?当我们得到某个目标,获得了他人的称赞时,内心的空虚是否真的被填补了?很多时候,就像追逐海市蜃楼,当我们靠近时,才发现那并非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不断地追求“更多”,却常常在拥有之后感到迷茫。 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从何而来? 我们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意义。这种渴望,难道仅仅是我们为了适应社会而产生的吗?观察自然界,每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渴望和需求。那么,我们人类这种对真理、对永恒、对爱的深切渴望,是否也指向一个更深远的源头? 短暂与永恒:我们是否本末倒置? 我们往往将目光聚焦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将短暂的成功和拥有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但时间无情,一切都会改变。财富会流失,容颜会老去,地位会动摇。就像在沙滩上建造城堡,潮水一退,一切都将化为乌有。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寻找那更稳固、更持久的价值? 寻找更深层的意义 或许,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并非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或许,存在着一种更深刻、更永恒的价值,能够真正触及我们的灵魂,赋予我们生命真正的意义。就像仰望星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我们会开始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往向何处。 探索的开始:认识自己 寻找真正的价值,需要我们勇敢地开始探索。而探索的第一步,就是认识我们自己。了解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反思我们所追求的事物,审视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 我邀请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正满足我们内心的空虚?我们希望我们的人生留下怎样的印记?或许,在这样的反思中,我们会发现,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指向一个我们从未认真考虑过的方向。 这是一个旅程的开始。愿我们都能勇敢地踏上这条探索之路,去寻找那份能够真正滋养我们灵魂的、永恒的价值。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和感悟。 #人生价值 #内心渴望 #意义 #探索 ...

Pope Francis Dies on Easter Monday, 2025: A World in Mourning

Image
  Pope Francis Dies on Easter Monday, 2025: A World in Mourning The world awoke to sorrow on Easter Monday, April 21, 2025, with the news that #PopeFrancis , beloved leader of the #CatholicChurch , had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88. The Vatican confirmed his death early that morning, sending ripples of grief across continents and faiths. The Final Days of a Shepherd In recent months, Pope Francis had been grappling with serious health challenges. After being hospitalized at the Agostino Gemelli Polyclinic in February for bronchitis, his condition further deteriorated, culminating in a diagnosis of bilateral pneumonia. Though he returned to his Vatican residence, Casa Santa Marta, in hopes of recovery, his health continued to decline quietly and steadily. The Official Announcement At 7:35 a.m. on April 21, 2025, #PopeFrancis returned to the house of the Father. Cardinal Kevin Farrell, the Camerlengo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delivered the solemn message to the world: "Deare...

🎯 Why Playing Fair Keeps Your Family Safe (and Your Money Yours!)

Image
  🚨 Healthcare's Hidden Traps: It's Not a Horror Movie – It's About Protecting Your Family's Health (and Keeping Costs Down!) 🚨 Think about the scary Saw movies 🎥, where a system meant to save lives becomes a nightmare. Now, picture your #HealthInsurance – your safety net when your family gets sick 🤒. But what if sneaky actions and system abuse make it more expensive for everyone — putting your loved ones' health and your hard-earned #FamilyFinance 💸 at risk? Just like the twisted games in Saw , unfair medical claims have real and scary consequences. When some people cheat — faking illnesses, demanding unnecessary treatments — they’re secretly picking your pocket 🕵️‍♂️! The money meant for true emergencies shrinks... and everyone pays the price. 💔 The Secret Drain: How Unfair Claims Empty Your Wallet (and Hurt Everyone Else) You pay for #MedicalInsurance to protect your family. But when bad claims and overuse happen: 🧨 Premiums shoot up (#Health...